米度生物技術有限公司(MITRO Biotec)是國內首家分子影像醫藥研發外包(MI-CRO)企業。
米度(南京)生物技術有限公司(MITRO Biotech)是國內首家分子影像醫藥研發外包(MI-CRO)企業。
米度生物研發人員占比80%,為國家培養和提供專業核心技術研發人才。
激情(Passion)開拓創新 勇于擔當 團隊精神 簡單(Simplicity)直接 無官僚 團隊協作 誠信(Integrity)誠實 守信 正直 卓越(Excellence )前瞻 專業 嚴謹
“企業之道,始于責任”。為實現個人價值、企業價值、社會價值共創,米度生物自成立以來,始終將“員工成長、客戶服務、社會公益”為己任,現已形成具有米度特色的社會責任體系。
米度生物是國內首家利用分子影像技術開展新藥臨床前及臨床研究服務的企業,目前已成功為國內外上百家企業提供藥物篩選、生物分布、藥代動力學、藥效學、臨床0期、臨床橋接研究等。同時米度可為國內外放射性藥物研發機構提供全方位的注冊咨詢、技術服務和合規性建議。
米度生物可通過同位素及分子影像技術開展臨床前藥物篩選、生物分布、藥代動力學及藥效學研究。
米度生物通過放射性同位素125I標記技術,并結合伽馬計數檢測方法,為您提供精準的定量離體ADME研究服務。
米度生物不僅可以進行離體ADME研究,同時也可以運用PET、SPECT、MRI、CT等專業影像技術,在活體水平研究受試藥物在生物體內的ADME過程。
針對神經類疾病研究,分子影像技術是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米度生物不僅可以對神經類藥物進行放射性同位素標記,研究藥物穿透血腦屏障情況;還可根據不同的藥物作用靶點,提供對應的放射性示蹤劑研發/制備服務
米度生物通過先進的分子影像技術,不僅可以在活體水平進行眼睛局部定量分析,研究藥物在玻璃體、房水和眼球等精細結構的分布情況,并且能夠通過全身掃描,考察眼部給藥后全身的組織分布情況
米度生物擁有專業的細胞技術團隊和完善的細胞保藏、管理基礎設施以及實驗室平臺,包括兩個標準細胞房、蛋白質檢測實驗室等。我們通過采用89Zr-oxine/89Zr-DFO等標記方法結合分子影像技術,可進行干細胞、CAR-T細胞等細胞生物類制品的體內外研究
針對心腦血管類藥物,米度生物可通過應用分子影像技術,實時觀測藥物在局部區域的細微變化及全身的動態分布情況,同時由于分子影像技術具有靈敏度高等優點,即使是毫米量級的病灶部位也可清晰顯像
對可吸收降解類醫療器械,米度能通過放射性同位素標記技術,并結合伽馬計數或分子影像方法,可在離體或活體水平準確定性和定量分析其在生物體內的吸收、分布、代謝、排泄過程。對新型給藥途徑的醫療器械,能夠幫助企業評價該醫療器械
米度生物基于對分子影像的圖像模型、影像數據/動力學數學模型、以及各專業影像軟件的熟練運用,自公司成立已完成了上百個臨床前和臨床的影像分析相關項目
放射性配體受體結合分析實驗,是通過應用放射性同位素標記配體與相應受體發生特異性結合,從而研究受體的親和力、受體的數量等
基于分子影像技術的特點和優勢,米度可開展藥物臨床0期及橋接研究。
米度生物利用PET/SPECT等分子影像技術提供創新性藥物的0期臨床研究服務,可在早期觀察藥物在人體內的生物分布和作用靶點,研究其作用機制,幫助藥物研究機構及早做出正確判斷,為研發及投資決策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據。
米度生物利用PET/SPECT等分子影像技術提供創新性藥物的種族差異研究服務,可通過藥動學和藥效學特征評估藥物對種族因素的敏感性、開展橋接研究以提供新地區藥效學和/或有效性、劑量和給藥方案的臨床資料,使得國外的臨床資料能延用到新地區人群。
米度可為國內外醫藥企業提供全方位的放射性藥物注冊咨詢,提供專業的技術服務和合規性建議。
米度生物可為國內外客戶提供分子影像整體解決方案,包括影像分析軟件PMOD的銷售、培訓以及臨床前、臨床的影像分析服務。
米度生物是生物醫學像定量分析系統PMOD在大陸地區的獨家代理商,可提供PMOD軟件銷售、培訓等全套服務。
基于自身豐富的影像分析經驗,米度生物的影像團隊通過視頻、線下培訓等方式提供全方位的影像分析教學。
米度生物可提供臨床前及臨床影像分析服務,包括PET、CT、MRI、SPECT、放射自顯影等。
最新熱點新聞資訊了解公司動向、全球醫療行業的創新發展趨勢及動態。
最新熱點新聞資訊了解公司動向。
了解全球醫療行業的創新發展趨勢及動態。
地址:南京市江寧區科學園乾德路5號8號樓 郵箱:info@mi-tro.com 電話:025-84808663轉7007 傳真:025-84808663轉5003
米度生物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尊重人才、關心人才,不斷創造機會,為人才提供可持續發展平臺。
3月20日,2017年的BIOMINAR活動首站走進張江藥谷。 BIOMINAR誕生于2016年,由三家致力于為客戶解決醫藥研發問題的CRO公司--北京昭衍新藥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中美冠科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米度(南京)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共同創建。 BIOMINAR是一場新藥研發行業前沿技術應用及案例剖析的盛宴,業內專家都親臨現場和與會者進行面對面交流。
本期BIOMINAR活動邀請了中美冠科的楊文清博士,米度(南京)的王正教授,還有蘇州昭衍的張海飛博士為大家介紹了各自在新藥研發領域的最新技術和心得體會。
定位癌癥的免疫治療市場
楊文清博士給大家帶來的內容是定位癌癥的免疫治療和研究領域,和大家探討了如何開發和應用臨床前的腫瘤動物模型,來滿足癌癥的免疫治療市場。楊文清博士介紹目前癌癥免疫治療的市場現狀是如火如荼,但我們也只是窺見了冰山一角,未來還有非常大的機會但機會和挑戰并存。最大的挑戰是缺乏更可信的病人篩查和療效預測標志物。另外一個挑戰就是建立與臨床高度相關的腫瘤動物模型。由于腫瘤的復雜性,學術界和工業界對用于腫瘤免疫治療領域的建模要求更高,考慮的因素更多。研究者應該根據自己課題的特點選擇適合的模型,如MOA,靶點類型,涉及的輔助免疫細胞和效應細胞,種屬特異性,甚至還要考慮到其他因素如實驗治療的時間窗口和資金預算等等。目前腫瘤免疫治療的動物模型不是 ‘One Size Fits All’的情況,也沒有‘絕對完美’ 的模型,而是一個Panel of Models, 選用前應進行科學地論證和綜合評估. 楊文清博士展示了針對不同的免疫治療/靶點的不同動物模型:Syngeneic (Cell line derived orinduced)(細胞系衍生或誘導的同源鼠的模型),GEMM(基因工程小鼠模型);Chimeric GEMM(基因工程小鼠模型),Humanized model (人源化模型),Adoptive transfer(免疫過繼性轉移的),Engineered cellline derived(轉基因細胞系衍生的)等等。中美冠科也建立了這樣綜合性的技術服務平臺,楊博士通過自己長期積累的豐富研發經驗并借助冠科的平臺,給大家展示了如何利用和拓展臨床前動物模型為腫瘤的免疫市場提供服務。中美冠科在基于鼠源的、人/鼠嵌合的和人源化的免疫系統都有大量的動物模型提供。楊博士分這三種類型重點介紹了運用模式動物對癌癥免疫治療,比如PD-1,PD-L1或CTLA-4等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治療情況。最后楊博士還對腫瘤免疫治療和腫瘤模型建模的未來做了展望,提示宿主本身的免疫狀況或腸道微生物都可能成為未來建??紤]的因素之一。
同位素示蹤及分子影像技術在新藥研發中的應用
在對同位素示蹤及分子影像技術做介紹之前,王正教授開玩笑地說他和楊博士的工作都是為新藥開發的人提供便利,篩選出了新藥之后送到昭衍去做驗證。 王正教授首先介紹了核素是非常敏感的,非常少的量就可以標記做藥物的人體試驗,可以直接作為生物標記物用于醫院的診斷,還有腫瘤治療里的放療。 傳統同位素標記技術分析藥代和組織分布是采用離體的方式。而現在的分子影像技術是用活體的方式,不用殺動物。分子影像技術是目前最先進的核醫學影像設備,能從分子水平上反映組織的生理、病理、生化、代謝等功能性變化和體內受體的分布情況,故也被稱作“分子顯像”或“生化顯像”。王正教授為我們展示了分子影像技術分析的圖像結構和數據以及分析方法。 同位素示蹤及分子影像技術可以在分子細胞水平,也可以在組織學水平上告訴我們:藥物去哪兒了?靶點有什么東西表達?藥物到達靶點了嗎?藥物調節靶點了嗎?藥物有效嗎?等等多方面的內容。該技術可以在活體、全身狀態下直觀、形象地展示生物分布,還可以穿過血腦屏障。米度擁有三大核心技術實現這種效果:抗體蛋白定點偶聯技術、生物大分子放射標記技術和四維分子影像及定量分析技術。接下來王正教授分臨床前研究和臨床研究給大家詳細介紹了同位素示蹤及分子影像技術的應用。 王正教授告訴大家分子影像也是精準醫療三大技術之一,“給分子裝上GPS,做微觀世界的導航者”是米度業務的形象比喻,米度生物致力于做微觀世界的導航者,推動新藥轉化研究和精準醫療技術快速發展。他們已標記化合物130多種并且已經支持了數十個項目CFDA、US FDA的申報。
吸入藥物非臨床安全評價的要求與挑戰
昭衍新藥研究中心負責新藥評價的張海飛博士給大家介紹的是吸入藥物非臨床安全評價的要求與挑戰。首先他對吸入藥物的相關背景做了一個介紹:講到吸入藥物都涉及到一個繞不過去的問題——霧霾?;脽羝@示了15年間中美兩國PM2.5的變化狀況:美國在下降,中國卻越來越糟糕。伴隨霧霾的問題就是呼吸道疾病的高發,目前我國呼吸道疾病治療中成藥市場份額高達62.8%,很少有吸入給藥的。而美國的數據統計吸入給藥方式僅次于口服給藥,2016年全球藥物市場數據吸入給藥占255億美金。 吸入給藥可以直接將藥物遞送到起作用的位點,提高病灶部位藥物濃度,降低綜合吸收毒性等等。而且肺泡面積很大,有利于藥物吸收,即使不是呼吸道疾病吸入給藥也是很有優勢的,比如突發性心梗。然而吸入給藥在動物模型上的非臨床(除了臨床的、包括臨床前)評價卻遇到很多問題,可以直接使用的臨床直接手按給藥每次是否均一,臨床制劑無法直接使用的狀況下劑型發生的量與濃度、動物實驗所需要的一致性和暴露時間較長產生了一系列問題。 面對這些問題,昭衍新藥研究中心開發了自己的口鼻暴露吸入給藥方式,保證對每個老鼠的給藥是新鮮的氣溶膠、不產生再呼入的問題、均一和穩定且不會從每個老鼠產生對系統的污染。張博士展示了他們的體內吸入暴露技術平臺,這套設備不比國外的差,某些地方還要好一些。 講座的后半部分張博士向觀眾講述吸入實驗面臨持續挑戰:首先呼吸系統發現的毒性反應臨床上通常難于監測。另外每個藥物面臨的問題不同,再次實驗者面臨制劑、設備、動物、毒理等多方面問題。 本期BIOMINAR活動反響熱烈,圓滿結束。在2017年,BIOMINAR還會走進山東、北京、南京、臺灣等地,請大家關注BIOMINAR訂閱號。